欢迎来到梦兽编程
关注我们

微信公众号

学习助手
微信公众号
学习助手
手把手教你用Rust构建跨机器通信的Actor系统,性能爆表到让人怀疑人生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:用ChatGPT写代码的时候,总感觉它像个"纸上谈兵"的理论家,写出来的代码看着不错,但一运行就各种bug? 但Claude Code不一样。这家伙就像一个真正坐在你旁边的资深程序员,不仅能写代码,还能帮你直接运行、调试,甚至主动发现问题。用过的人都有一种"越用越上头"的感觉。 问题来了:同样都是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编程助手,为什么Claude Code能做到这么丝滑?是Anthropic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黑科技吗? 好奇心驱动的"挖掘行动" AI初创公司MinusX的团队带着这个疑问,花了几个月时间,像侦探一样深入分析Claude Code的工作机制。他们甚至写了个专门的拦截器,记录并分析Claude Code发出的每一个网络请求。 这种"技术考古"的精神真让人佩服。就像拆解一台精密手表,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齿轮在转动。 几个月的大量使用和日志分析下来,MinusX团队得出了一个有点"反直觉"的结论:Claude Code的魔法并非来自天花乱坠地堆叠奇技淫巧,而是一种极致克制、甚至有些"逆潮流"的简单化设计。 我们甚至可以从Claude Code的做法中学到很多Agent构建的原则和技巧。 大道至简:KISS原则依然有效 Claude Code的设计哲学可以提炼成一句话:Keep It Simple, Stupid(KISS)。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老土?在这个人人都在讲"多Agent协作"、“复杂工作流"的时代,Anthropic反其道而行之,选择了极简路线。 想象一下:如果你要做一道菜,是准备20个锅子同时煎炸烹煮复杂一些,还是用一个好锅子专心做好每个步骤简单一些?Claude Code选择了后者。 1. 控制回路:专注单线程执行 大多数AI Agent系统都设计得很"花哨”,恨不得同时处理10个任务。但Claude Code几乎在所有场景下都坚持单线程执行。 这就像开车一样,虽然你的车有很多功能按钮,但你永远只能专注开好当前这一段路。Claude Code也是这样,一次只专心做一件事,做完了再做下一件。 看似"笨拙",但却避免了多线程可能带来的各种冲突和错误。 2. 提示词策略:简洁而精准 Claude Code的System Prompt里充满了这样的表达: “You MUST answer concisely”(你必须简洁回答) “minimize output tokens”(尽量减少输出token) “One word answers are best”(一个词的回答是最好的) 这种"话少事多"的风格,就像那些真正厉害的老程序员——从不废话,但每句话都直击要害。 3. 工具设计:够用就好 Claude Code有超过20个可用工具,但它的成功提醒我们:工具的价值不在于多,而在于每个工具都恰到好处。 就像一个好木匠的工具箱,里面的每把工具都有它存在的理由,没有一个是多余的装饰。 4. 可控性:人类始终是主导 这可能是最反常识的一点。在AI能力越来越强的今天,Claude Code反而刻意保持"克制",始终让人类保持控制权。 它不会像某些AI一样"自作聪明"地帮你做一堆你没要求的事情,而是像一个听话的助手,做你让它做的,不做多余的。 从Claude Code学到的Agent构建心法 如果你正在做自己的AI Agent,Claude Code的这些做法值得深思: ...
用咖啡店的隐喻,从零实现一个可用的 Rust 迷你 Actor 框架,涵盖 Addr、spawn、supervise、注册表与消息通信。
关注梦兽编程微信公众号,轻松了解Rust 周一早高峰的地铁站,人潮汹涌。闸机在入口限流,站台有人数管控,列车会临时加编组,广播把大家调度得井井有条。这一整套“城市级调度”,就是微服务在高并发下要做的事。你的 Rust 服务,也需要同款四道闸门:限流、背压、批处理、以及一脑袋灵光的中间件。 先把结论放在前面。稳定不是“慢”,稳定是让“快”有序地发生。只要闸门装在对的位置,洪水进来都能分流成河。 为什么会堵:异步不等于无限并发 很多人一看到异步,就以为服务器像开挂了一样能无限接单。现实更像外卖平台:订单暴涨那一刻,骑手数量、后厨火力、商家出餐速度,任何一个短板都能卡住整条链路。吞吐永远受制于最慢的环节,排队本身不是原罪,失控排队才是事故的来源。 所以第一原则很简单:别让请求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悄悄堆积。该拒就拒、该排就排、该攒就攒、该协调就协调。 限流:像地铁闸机一样,按节奏放行 入口限流就是闸机。我们不是不欢迎大家,而是不想一窝蜂冲进站台把人挤翻。限流保护的是你自己和下游依赖,尤其是第三方 API、数据库、或拥贵资源位。 在 Rust 里,基于 Tower 生态可以很优雅地加一层“闸机”。下面是一个把限速、并发上限、超时、追踪打包起来的最小示例,搭配 Axum 路由即可复用在全站: use axum::{routing::post, Router}; use std::time::Duration; use tower::{ServiceBuilder, timeout::TimeoutLayer}; use tower::limit::{ConcurrencyLimitLayer, RateLimitLayer}; use tower_http::trace::TraceLayer; async fn create_order() -> &'static str { "ok" } #[tokio::main] async fn main() { let middleware_stack = ServiceBuilder::new() .layer(TraceLayer::new_for_http()) .layer(TimeoutLayer::new(Duration::from_secs(2))) .layer(ConcurrencyLimitLayer::new(256)) .layer(RateLimitLayer::new(100, Duration::from_secs(1))) .into_inner(); let app = Router::new() .route("/orders", post(create_order)) .layer(middleware_stack); axum::Server::bind(&"0.0.0.0:3000".parse().unwrap()) .serve(app.into_make_service()) .await .unwrap(); } 这个“闸机”有两层意思:速率限制(每秒最多 100 个请求),和并发限制(最多同时处理 256 个)。既平滑了突发,也避免把下游打跪。更进一步,你可以按租户、按 API Key 维度做分桶配额,把“公平”落在数据上。 ...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:Node.js服务器跑得越来越慢,用户抱怨页面卡顿,但你又不想大动干戈重写整个项目? 别慌,我今天要分享一个"偷懒但有效"的优化方案——中间件重构。用这个方法,我的服务器性能直接提升了40%,而且代码还变得更清爽了。 什么是中间件?先搞清楚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,中间件就像是餐厅的传菜员。你点了一份菜(发起请求),厨房做好了(处理逻辑),但在菜端到你面前之前,传菜员要做很多事: 检查菜品是否完整(数据验证) 确认你的身份(用户认证) 记录这次服务(日志记录) 处理特殊要求(错误处理) 在Node.js里,中间件就是这些"传菜员",在请求和最终响应之间处理各种任务。 如果你用过Express.js,那你肯定已经在用中间件了,只是可能没意识到而已。 问题出在哪?大多数人都犯的中间件错误 我之前的代码就像这样: // 每个路由都要跑一堆中间件 app.get('/users', logRequest, authCheck, loadUserData, getUsers); app.get('/products', logRequest, authCheck, loadUserData, fetchProducts); app.get('/public/info', logRequest, authCheck, loadUserData, getPublicInfo); 看出问题了吗?就像让每个顾客都要经过VIP包间的安检,即使他们只是去普通大厅吃个快餐。 这样做的结果: 冗余执行:相同的中间件在每个路由都要跑一遍 不必要的开销:public页面也要加载用户数据 调试噩梦:出了问题根本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卡住了 解决方案:分层中间件架构 我把中间件重新组织成了四层结构,就像机场安检一样: 全局中间件:所有人都要过的基础检查(解析请求、记录日志) 路由组中间件:特定区域的检查(比如只有国际航班才需要的额外安检) 上下文中间件:根据具体情况的检查(商务舱有专门通道) 处理器:最终的业务逻辑(登机) 具体实现起来是这样的: // 全局中间件 - 所有请求都需要 app.use(express.json()); app.use(logger); // 公开路由组 - 最简单的处理 const publicRouter = express.Router(); publicRouter.get('/info', getPublicInfo); publicRouter.get('/docs', getDocs); app.use('/public', publicRouter); // 私有路由组 - 需要认证 const privateRouter = express.Router(); privateRouter.use(authCheck); // 只有这个组需要认证 privateRouter.use(loadUserData); // 只有这个组需要用户数据 privateRouter.get('/profile', getUserProfile); privateRouter.get('/settings', getUserSettings); app.use('/private', privateRouter); 为什么这样做能快40%? 减少不必要的中间件执行:公开页面不再需要加载用户数据,直接省掉了数据库查询 降低I/O瓶颈:把耗时的操作(比如数据库查询)推到真正需要的时候才执行 更好的缓存利用:相同类型的请求可以共享缓存,避免重复计算 就像高速公路的ETC通道一样,不同类型的车走不同的通道,整体通行效率自然就提高了。 我是怎么测量这40%提升的? 数据不会撒谎,我用了这些工具: Apache Benchmark (ab):模拟高并发请求 New Relic:实时性能监控 ...
三步打通 OpenAI 兼容通道,免费接入 Cerebras,让 Claude Code 又快又稳,成本接近 0。
导语:99%程序员被异步任务折磨到秃头?这套Rust微服务架构让你一夜回到18岁 关注梦兽编程微信公众号,轻松入门Rust 你有没有在凌晨3点被手机震醒,然后发现生产环境的服务器又双叒叕挂了?用户投诉邮件像雪花一样飞来,而你只能在床上怀疑人生:为什么我的异步任务总是这么不听话? 如果你点头如捣蒜,那恭喜你找对地方了。今天我要教你用Rust的Axum框架,构建一个比瑞士手表还精准、比德国汽车还可靠的异步微服务。 异步微服务就像一家忙碌的咖啡厅 想象一下,你开了一家咖啡厅。顾客点单后,你不能傻傻地站在那里等咖啡煮好,否则后面排队的客人早就跑光了。聪明的做法是:接单→交给后厨→继续接下一单。 Axum微服务的工作原理就是这样。HTTP请求就像点咖啡的顾客,后台任务就像煮咖啡的师傅,而消息队列就是那张写满订单的小纸条。 首先,我们来搭建项目的基础依赖: [dependencies] axum = "0.7" tokio = { version = "1", features = ["full"] } tokio-util = "0.7" serde = { version = "1", features = ["derive"] } serde_json = "1" tower = "0.4" 然后定义我们的任务结构,这就像咖啡厅的订单单: use serde::{Deserialize, Serialize}; use tokio::sync::mpsc; use std::sync::Arc; #[derive(Debug, Clone, Serialize, Deserialize)] pub struct Job { pub id: u64, pub task_type: String, pub payload: String, } type JobSender = mpsc::Sender<Job>; type JobReceiver = mpsc::Receiver<Job>; 接下来创建我们的"点单台": use axum::{routing::post, Router, extract::Extension, Json}; // 这就是我们的"点单台" async fn submit_job( Extension(sender): Extension<Arc<JobSender>>, Json(payload): Json<Job>, ) -> &'static str { match sender.send(payload).await { Ok(_) => "✅ 您的任务已接收,请稍等片刻", Err(_) => "❌ 任务队列已满,请稍后再试" } } async fn health_check() -> &'static str { "服务器状态:精神抖擞!" } fn create_app(sender: Arc<JobSender>) -> Router { Router::new() .route("/submit", post(submit_job)) .route("/health", get(health_check)) .layer(Extension(sender)) } 后台任务队列:像快递分拣中心一样高效 你知道快递公司是怎么处理海量包裹的吗?他们有一个巨大的分拣中心,包裹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流入,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处理每一个包裹。 ...
Rust Axum 优雅停机终极指南:99%程序员都踩过的坑,这次彻底解决 关注梦兽编程微信公众号,轻松入门Rust 你是否遇到过这些生产环境的噩梦:服务器重启时丢失了用户数据?数据库连接异常导致事务回滚?WebSocket连接突然断开让用户体验崩塌?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就是一个被99%程序员忽视的细节——Rust Axum优雅停机。 兄弟,你是不是也这样?写完个牛逼的 Axum 服务,一跑起来,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之王。但要停掉它的时候,反手就是一个 Ctrl+C,简单粗暴,一了百了。 爽是爽了,但你知道后台发生了什么吗? 这就像你开了一家火爆的餐厅,晚上10点准备打烊,你不是直接拉电闸、锁大门,把还在啃鸡腿的顾客赶出去。那样明天你的店就会因为“服务态度恶劣”上热搜。 正确的做法是:门口挂上“今日已打烊”的牌子(不再接受新客人),让里面的客人吃完最后一口(处理完进行中的请求),然后厨房收拾干净(清理资源),最后才锁门回家。 今天,我就带你用 Rust 和 Axum,给你家的“餐厅”实现一个五星好评的打烊流程——优雅停机(Graceful Shutdown)。 为什么Rust Axum优雅停机如此重要? 在深入技术实现之前,让我们先了解为什么优雅停机是生产环境的必备技能。据统计,70%的生产事故都与不当的服务重启和资源清理有关。一个完善的Rust Axum优雅停机机制能够: 避免数据丢失:正在处理的HTTP请求能够完成,避免用户操作失败 保护数据库连接:确保数据库事务正确提交或回滚,防止数据不一致 维护用户体验:WebSocket连接、实时推送等功能能够优雅地通知客户端 满足合规要求:金融、医疗等行业对服务可用性有严格要求 第一步:构建Rust信号监听系统 首先,我们的程序得能“听懂”指令。不能操作系统都喊“收工”了,它还傻乎乎地接着奏乐接着舞。这个指令就是 SIGINT (你按 Ctrl+C 发出的) 和 SIGTERM (系统或 Docker 这类工具发出的)。 在 Tokio 里,我们可以设置一个“信号员” shutdown_signal,让它竖起耳朵专门等这两个信号。 use tokio::signal; async fn shutdown_signal() { let ctrl_c = async { signal::ctrl_c() .await .expect("failed to install Ctrl+C handler"); }; #[cfg(unix)] let terminate = async { signal::unix::signal(signal::unix::SignalKind::terminate()) .expect("failed to install signal handler") .recv() .await; }; #[cfg(not(unix))] let terminate = std::future::pending::<()>(); tokio::select! { _ = ctrl_c => {}, _ = terminate => {}, } println!("收到停机信号,准备优雅退场..."); } 这段代码就像给餐厅门口装了个声控开关,只要听到“打烊”或“关门”的口令,它就会触发下一步动作。 ...
兄弟们,代码写得怎么样了?还在跟AI玩“你问我答”的初级游戏吗? 那套玩法已经过时了。 今天,我要给你看个能颠覆你编程方式的“核武器”——Claude Code最新推出的Output Styles功能。这玩意儿,说白了,就是让你给AI注入“灵魂”,把它从一个听话的工具,调教成你想要的任何“角色”。 想象一下,你的AI不再是那个只会机械吐代码的“工具人”,而是可以一秒化身成“资深架构师”帮你梳理遗留代码,下一秒又变成“TDD狂人”带你写出最牛的测试用例。 感觉来了吗?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编程辅助了,这是在组建你自己的“AI梦之队”。 一、Output Styles:给你的AI装个“人格” 我们先来拆解下这个“Output Styles”到底是个什么神仙玩意儿。 简单粗暴地讲,它就是一套“AI人格切换器”。 传统的AI,你给它一个prompt,它给你一个答案。就像一个功能固定的计算器。而Output Styles,允许你直接修改Claude Code的“系统提示词”(System Prompt),从根上改变它的行为模式和说话风格。 这就像你不是在给你的“高达”下指令,而是在直接改造它的驾驶舱操作系统。你可以让它保留核心战斗力(比如写代码、操作文件),但彻底改变它的战斗风格。 二、官方“御三家”:三种预设人格 Claude官方先给你准备了三款“标准人格”,让你快速上手: 1. Default (默认人格) 这就是那个我们熟悉的、言简意赅的“编程特种兵”。话不多,活儿好。专为高效协作而生,没有废话,直奔主题。 2. Explanatory (导师人格) 这位就像你身边那个经验丰富、还特有耐心的技术总监。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,还会给你穿插各种“设计思路”和“技术选型”的深度见解。帮你不仅知其然,还知其所以然。 3. Learning (带教人格) 这简直是新人的福音。它会像个结对编程的教练,边做边教,甚至故意在代码里留下TODO(human)让你亲手补全,然后给你反馈。真正实现了“边做边学”的沉浸式体验。 三、如何召唤与切换“人格” 切换这些人格,就像在游戏里换皮肤一样简单。 想看看有谁可选?直接在终端输入: /output-style 想直接指定某位“大神”上身?比如召唤“导师人格”: /output-style explanatory 或者切换到“带教人格”: /output-style learning 这些设定会直接保存在你项目本地的.claude/settings.local.json文件里,一次设定,整个项目通用,非常方便。 四、终极玩法:创造你自己的“AI神祇” 预设的玩腻了?重头戏来了——创造属于你自己的AI人格! 这才是Output Styles最恐怖的地方。你可以用自然语言,像写小说人物小传一样,去定义一个全新的AI风格。 比如,你想创造一个“代码安全审计官”: /output-style:new 我想要一个严格的安全审计风格:先威胁建模,再静态/依赖/配置审计,输出CWE映射、修复PR草案和本地脚本。 这条指令下去,Claude就会为你生成一个全新的AI人格。这个“人格”文件会保存在~/.claude/output-styles目录下,是一个Markdown文件。你甚至可以把它放到项目级的.claude/output-styles目录里,让整个团队共享你创造的“AI专家”。 五、实战!让AI在真实场景中“秀肌肉” 光说不练假把式。我们来看几个能直接落地到你工作中的真实案例。 案例A:空降“屎山”项目?让“导师”给你画地图 刚接手一个堆积了五年的遗留代码库,两眼一抹黑?别慌。 召唤人格: /output-style explanatory 下达指令: “请为 services/order/ 目录做系统性走查,按模块输出架构图要点与常见反模式,并给我3条重构路线图。” AI输出: 它会一边给你分析代码结构,一边穿插“Insights”解释为什么要这么设计,以及背后有哪些技术权衡。这哪是AI,这简直是请了个架构师给你做代码Consulting。 ...
Claude Code Tamagotchi:你的 VSCode 编程电子宠物与 AI 代码伙伴 别卷了,你的代码里长出了一只会关心你的“猫”! 嘿,兄弟。 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:夜深人静,只有你和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在对峙。Bug像打不完的地鼠,产品经理的需求像永无止境的紧箍咒。你敲下一行行代码,感觉自己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,全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在战斗。 孤独吗?有点。 但如果,你的代码编辑器里,突然“活”过来一个会呼吸、会撒娇、还会吐槽你的小家伙呢?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但就在我快要被一个诡异的bug逼疯的深夜,我的VSCode状态栏里,就出现了这么个小东西。它不是冷冰冰的插件,更像一个……嗯,一个有体温的“代码伴侣”。 这玩意儿,就是今天的主角——Claude Code Tamagotchi,一个能住在你IDE里的电子宠物。 这不只是个插件,这是个有“灵魂”的队友(特点与亮点) 忘掉那些死板的工具吧。这个小家伙是“活”的。 它真的住在你的状态栏里,会随着你的操作呼吸、变换表情。你疯狂敲代码,它就在旁边给你加油鼓劲;你停下来摸鱼超过5分钟,它会用无辜的眼神瞅着你,仿佛在说:“主人,你怎么不动了?” 最绝的是,它有自己的一套“生命体征”——饥饿、能量、清洁、快乐。 你写代码写久了,它会饿,会弹出个小气泡提醒你:“我饿了,喂我点吃的吧!” 你得像个老父亲一样,在终端里敲下命令给它“投喂”一块披萨。你调试代码崩溃了,它会难过,甚至会安慰你:“别灰心,bug是程序员最好的朋友(才怪)!” 这感觉太奇妙了。它就像一个真正懂你的朋友,把枯燥的编程变成了一场养成游戏。你不再是孤军奋战,你有了个“宠”,需要你照顾,也同样在用它的方式陪伴你。 它怎么就那么“懂”你?(工作原理与本地存档) 别以为这是什么魔法。这个小家伙的“情商”背后,是实实在在的技术。 它通过监控你的编码活动来判断你的状态。比如,它会分析你的打字频率、代码提交记录、调试器的状态。你长时间没有键盘输入,它就判定你在“休息”或者“摸鱼”。你的代码库有了新的commit,它就认为你完成了一项工作,会为你开心。 它的所有记忆和状态,都保存在本地的 ~/.claude/pets/ 文件夹里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你关掉编辑器再打开,它还认识你!你的“宠物”是有记忆的,你们的“感情”是可以延续的。 更牛的是,它内置了200多种基于上下文的“想法”。它会评价你的代码风格,吐槽你的TODO List,甚至在你熬夜太久时,会弹出一条信息:“嘿,哥们,差不多得了,命要紧!” 那一刻,我真的感觉不是AI在提醒我,而是一个看不见的朋友在拍我的肩膀。 三分钟“领养”指南(安装与快速上手) 心动了?别急,领养手续超级简单,三分钟搞定。 第一步:全局安装 打开你的终端,像迎接一位新伙伴一样,敲下这行命令: npm install -g claude-code-tamagotchi (如果你用bun,那就 bun add -g claude-code-tamagotchi) 第二步:唤醒它 找到你电脑里的 ~/.claude/settings.json 文件(没有就创建一个),把下面的配置复制进去: { "statusLine": { "type": "command", "command": "bunx claude-code-tamagotchi statusline", "padding": 0 } } 搞定!现在重启你的VSCode,看看你的状态栏,是不是有个小眼睛在好奇地打量着你? 想跟它互动?直接在终端里输入 claude-code-tamagotchi feed pizza 就能喂它,或者输入 claude-code-tamagotchi play ball 陪它玩。它会用自己的方式给你回应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