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rsor CLI:终端里的 AI 助手

别再复制粘贴了!这个叫 Cursor CLI 的“怪物”让你在终端里和 AI 并肩作战。

别再复制粘贴了!这个叫 Cursor CLI 的“怪物”让你在终端里和 AI 并肩作战。 嘿,兄弟,让我猜猜你的日常。 是不是经常遇到这个场景:你用 SSH 连着一台远程服务器,盯着日志,终于定位到了一个线上 Bug。代码就在眼前,但你却束手无策。因为你的 VSCode、JetBrains 那一套豪华的 AI 助手,全在本地机器上,鞭长莫及。 你只能一边开着浏览器问 ChatGPT,一边小心翼翼地把代码复制、粘贴到那个小小的黑色窗口里,生怕多一个空格,少一个分号,然后引发一场雪崩。 这种感觉,就像一个神枪手被夺走了他的瞄准镜,只能靠感觉射击。憋屈吗? 如果我告诉你,你的终端,那个最原始、最强大的工具,马上就能拥有自己的“大脑”呢? 你的终端,从此有了“灵魂” 认识一下今天的主角——Cursor CLI。 简单粗暴地讲,这是那个开发了 AI 神器 Cursor IDE 的团队,干的另一件“丧心病狂”的好事。他们把强大的 AI Agent,直接塞进了你的命令行里。 这玩意儿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,它更像一个住在你终端里的“贾维斯”(J.A.R.V.I.S.)。你不再是孤独地敲着一行行冰冷的命令,而是有了一个能理解你意图、帮你生成代码、审查 Bug、甚至直接执行命令的智能伙伴。 无论你是在本地 zsh,还是在 VSCode 的集成终端,甚至是在 JetBrains 的控制台,或是一台远在天边的服务器上,只要有命令行,它就能被唤醒。 告别“上下文切换”,拥抱心流编程 我们程序员最宝贵的是什么?是“心流”(Flow)。那种完全沉浸、灵感迸发的状态。 而打破这种状态的罪魁祸首,就是“上下文切换”。 每次你需要 AI 的帮助,都得离开你那专注的终端界面,切到浏览器,输入问题,复制代码,再切回来… 这个过程就像你正在厨房里做一道复杂的满汉全席,结果发现没盐了,必须换上西装,开车去三公里外的超市买。等你回来,菜早凉了,灵感也没了。 Cursor CLI 的出现,就是直接在你厨房里建了一个要啥有啥的超级市场。 你需要生成一段 Python 爬虫代码?直接在终端里对它说。 你想让它帮你检查一段代码有没有逻辑漏洞?直接把文件路径丢给它。 你想把一段 JavaScript 代码改成 TypeScript?一句话的事。 对于那些 Vim、Neovim 的死忠粉,或者常年与服务器打交道的后端、运维工程师来说,这简直是天降福音。它让你无需离开你最熟悉、最高效的键盘阵地,就能获得顶级的 AI 支援。 秀肌肉时间:它究竟有多猛? 口说无凭,我们直接上干货,看看这个“终端大脑”的几招绝活。 1. 聊天式生成代码: 忘掉那些复杂的语法吧。你只需要像和人聊天一样,告诉它你的需求。 cursor-agent chat "写一个函数,用 Python 实现快速排序" 瞬间,一段优雅、高效的代码就会出现在你面前,你甚至可以继续追问:“给这段代码加上详细的注释”,或者“把它改成 Go 语言版本”。 ...

August 8, 2025 · 1 min · 140 words · 梦兽编程
Apple Silicon 上的 Samply 火焰图

Apple Silicon (M1/M2) 上 Zig 性能分析生存指南

M1/M2 芯片玩 Zig,性能分析如履薄冰?这几把“瑞士军刀”请收好! 嘿,兄弟,如果你正揣着一台崭新的 Apple Silicon Mac,满怀激情地写着 Zig 代码,那么恭喜你,你选择了一条风景独特却又充满挑战的“朝圣”之路。 在这条路上,你很快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:当你想搞清楚你的代码为什么慢、瓶颈在哪里时,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广袤的性能分析荒漠。那些在 Linux 大神们手中出神入化的神器——perf、valgrind、tracy(完全体)——到了 macOS 这片新大陆,要么水土不服,要么干脆罢工。 perf?人家是 Linux 内核的亲儿子,跟你 aarch64 上的 macOS 不熟。valgrind?对不起,arm64 的 macOS 它也玩不转。tracy?虽然能用,但最关键的调用栈采样功能却被阉割了,像个被拔了牙的老虎。 是不是感觉手里的 M2 Pro 瞬间就不香了?别急着从入门到放弃,这片荒漠里,还是有几片顽强的“绿洲”的。今天,我就给你介绍这几位能在苹果芯上助你一臂之力的“侠客”。 快枪手:Samply 当你需要快速给你的程序“把个脉”,看看它大概在忙些什么时,Samply 就是那位二话不说、拔枪就射的牛仔。 它是一个采样分析器,默认每毫秒(1000Hz)对你程序的堆栈进行一次快照,不管你的 CPU 是在摸鱼还是在忙活,它都记录在案。最赞的是,它背后依赖的是苹果自家的 Mach 接口,并且用上了 Firefox Profiler 作为 UI,界面功能丰富,火焰图、调用树、源码查看一应俱全。 怎么请这位枪手出山? 用 Homebrew 就一行命令: brew install samply 怎么用? 直接让它启动你的程序: samply record <你的程序> 或者附加到已经运行的进程上(需要一些额外设置): samply record -p <进程ID> 一句话总结: 日常性能问题的首选侦察兵,快速、直观、好上手。 “土”味大杀器:poop 你没看错,这工具就叫 poop (Performance Optimizer Observation Platform 的缩写)。别笑,这可是 Zig 语言之父 Andrew Kelley 亲自打造的神器。 ...

August 1, 2025 · 1 min · 162 words · 梦兽编程

Rust后端开发者必读:为何拥抱TypeScript是你的下一个超能力

从JS的混沌到TypeScript的禅定:一个Rust后端程序员的顿悟 哥们,让我猜猜。 你是不是一个后端程序员?每天和 Java 的 Spring、Rust 的 Axum 或者 Python 的 Django 亲密无间,享受着强类型、严谨架构带来的那种“一切尽在掌握”的快感? 然后,你瞥了一眼隔壁前端同事屏幕上花花绿綠的 JavaScript 代码,嘴角是不是划过一丝不屑? “切,这玩意儿也叫编程?” 如果被我说中了,别紧张。因为,我曾经也和你一模一样。 我热爱 JavaScript,从它还野得像个没人管的疯孩子时,我就在它身边了。不是因为它有多优雅,也不是因为它逻辑多清晰,而是因为它拥有其他语言无法企及的一样东西: 那就是在浏览器里、在每一个屏幕上呼风唤雨的、最原始的统治力! 今天,很多人看着被 TypeScript、React 全副武装的现代 JavaScript,点点头说:“嗯,现在总算能用了。” 但我,早在它“从良”之前,就看到了它的价值。 这篇文章不是一篇教程。这是一个后端老兵从**“鄙视”到“真香”**的心路历程。如果你也是一个还在对 JS 持有偏见的后端开发者,我只想对你说一句话: 别再抗拒 Web 的浪潮了,你应该去驾驭它! 想当年,JavaScript 就是个狂野的西部世界 在那个遥远的 2010 年代,写 JS 简直就像蒙着眼睛走钢丝。 全局变量满天飞,一不小心就污染了整个世界。 == 和 === 的爱恨情仇,能让你在调试时怀疑人生。 没有模块,没有类型,更别提什么代码检查工具了。 IE、Chrome、Firefox 三国鼎立,一段代码,三种死法。 那时候,你不是在写应用,你是在雷区里跳舞。 比如下面这段远古代码,现在看简直是“犯罪现场”: // 蛮荒时代的JS代码 function doStuff(a, b) { if (a == b) { // 天知道这里会发生什么隐式转换 alert("它们匹配了"); } } 但即便如此,我还是爱死了那种感觉。那就像是在“黑入”现实世界。我用最原始的 DOM 操作,写出了表单、动画、幻灯片。虽然代码丑得不忍直视,但它能跑,而且跑在每个人的电脑上! 黎明前的曙光:jQuery、ES6 和理智的回归 然后,变革的浪潮来了。 jQuery 横空出世,这位“带善人”让操作 DOM 变得不再那么反人类。 JSON 成了 API 的通用语,前后端总算有了共同的沟通方式。 ES6 带着天神下凡,let/const、箭头函数、Promise……它让 JS 看起来终于像一门“正经”语言了。 Node.js 炸开了后端的大门,JS 第一次走出了浏览器,开始在服务器端搅动风云。 突然之间,JS 不再只是个浏览器里的“小丑脚本”,它成了一门真正的语言。 ...

July 30, 2025 · 2 min · 279 words · 梦兽编程

智谱GLM-4.5发布:挑战GPT-4的AI代码能力新标杆

智谱GLM-4.5发布:挑战GPT-4的AI代码能力新标杆 引言:AI格局的新变革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AI格局已定时,牌桌被一个新玩家掀了。 今天,别再只盯着OpenAI和谷歌了,把目光转向东方,智谱AI带着他们最新的"王炸"——GLM-4.5系列模型,正式向全世界宣告:“我,全都要!” 这不是一次常规升级,这可能是一次AI能力的"物种跃迁"。过去,我们总在纠结,哪个模型数学好,哪个模型代码强,哪个模型更会聊天。而GLM-4.5给出的答案是:小孩子才做选择,成年人的世界里,顶级的能力我必须全部拥有。 GLM-4.5系列模型概览 认识一下新来的"怪物" 这次智谱AI一口气放出了两兄弟: GLM-4.5: 完全体的"六边形战士",拥有3550亿总参数,是本次的绝对主角,对标的就是全球最顶尖的那几个名字。 GLM-4.5-Air: 轻量级的"敏捷刺客",参数更少,响应更快,但实力同样不容小觑。 它们最可怕的地方,在于一个叫做"智能体(Agent)“的能力。如果说以前的AI是在跟你"对话”,那GLM-4.5就是在"替你办事"。 革命性的代码生成能力 它不止会写代码,它在"建工厂"! 别再拿"能写个排序算法"来衡量AI了,那都是"石器时代"的玩法。 GLM-4.5的代码能力已经进化到了"创世纪"的级别。在发布的技术演示中,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全栈工程师,你只需要动动嘴,它就能: 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站: 从前端界面到后端数据库,一条龙服务。演示中的"宝可梦图鉴"网站,就是它从零开始构建的,用户体验和功能完整度堪比专业团队作品。 制作一个游戏: 像"Flappy Bird"这样的小游戏,它能直接生成可玩的HTML文件,让你在对话框里当场开玩。 设计精美的PPT: 你丢给它一份PDF文档,或者只给一个主题,比如"介绍环法自行车赛冠军Pogačar的成就",它能自己上网搜集资料、找图片,然后生成一份图文并茂、设计感十足的PPT。 代码能力测试成绩 在专业的代码能力测评(SWE-bench)中,GLM-4.5的成绩(64.2%)已经超过了像Claude 4 Sonnet(70.4%对配置要求更高)和**GPT-4.1(48.6%)**这样的强大对手,在同等规模的模型里,它的表现堪称恐怖。 强大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:它像个"老谋深算"的军师 这次GLM-4.5内置了一种"思考模式"。当你遇到复杂的数学题、科学问题或逻辑谜题时,它不再是凭"语感"瞎猜,而是会像一个真正的专家一样,启动深度思考,一步步推导演算,最后给出答案。 在**AIME(美国数学邀请赛)和GPQA(谷歌出品的高难度问答)**这类考验智商天花板的测试中,它的表现稳居第一梯队,证明了它不光"能干活",还"有脑子"。 全球AI模型排名对比 硬碰硬!全球AI华山论剑,它排第几? 当然,说得再好,不如直接上战绩。 智谱AI这次非常"讲武德",直接把GLM-4.5拉到了一个包含12项权威基准测试的"角斗场"里,和来自OpenAI、Anthropic、谷歌、阿里、月之暗面等全球顶级玩家的旗舰模型进行了一场全方位大比拼。 结果如何? GLM-4.5,综合排名全球第三。 GLM-4.5-Air,综合排名全球第六。 这意味着什么?这意味着在全球AI的牌桌上,已经有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中国玩家,它用实力证明了自己,不是"另一个GPT",而是真正的"顶级挑战者"。 技术架构创新 揭秘"黑科技":它为什么这么强? 强大的能力背后,是技术的革新。智谱这次也亮出了他们的"武功秘籍": 更聪明的"专家混合(MoE)“架构: 如果把普通模型比作一个全科医生,MoE就是组建了一个"专家委员会”。GLM-4.5不仅用了MoE,还把它建得"更高"了(更多的网络层数),让模型思考得更深。就像一个公司,不仅专家多,层级管理也更高效,决策质量自然就高。 独门训练秘法slime: 为了训练出强大的"智能体",智谱自研了一套强化学习框架,代号slime(史莱姆)。这个框架解决了训练大型智能体时效率低下的核心痛点,通过一种"异步解耦"的模式,让数据生成和模型训练互不干扰,把GPU的性能压榨到极致。 未来展望与影响 风暴已至,你准备好了吗? GLM-4.5的发布,不仅仅是一个新模型的诞生,它更像一个信号:AI正在从"聊天机器人"进化为"数字雇员"和"创意伙伴"。它能做的事情,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。 从今天起,我们评价一个AI,或许不应再问"它知道什么",而应该问"它能做什么"。 智谱AI已经将GLM-4.5的API、开源模型权重和本地部署指南全部公开。对于开发者和企业来说,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。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,这既是挑战,也是一次重新思考如何与AI共存的契机。 一个新的时代,已经拉开序幕。 关注梦兽编程微信公众号,解锁更多黑科技。

July 29, 2025 · 1 min · 54 words · 梦兽编程

AI Agent开发实战指南:从新兵到兵王的六条黄金法则

AI Agent开发实战指南:从新兵到兵王的六条黄金法则 本文总结了AI Agent开发中的核心经验和最佳实践,涵盖Prompt工程、上下文管理、工具设计等关键领域,助你快速掌握AI Agent开发精髓。 前言 在AI Agent开发领域,很多开发者经常面临这样的困惑: “我刚开始搞AI Agent开发,感觉自己像个无头苍蝇,总觉得缺了点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’内功心法’。救救我,让我追上大部队吧!” 虽然有很多优秀的课程资源,如HuggingFace或伯克利大学的深度学习课程,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长期学习。 因此,我决定将实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,浓缩成这篇"心法秘籍"。这不仅仅是技术分享,更像是一份来自前线的作战手册,希望能帮你快速从"新兵"成长为"兵王"。 第一诫:给你的AI一份清晰的"圣旨",而不是让它猜谜 为什么清晰的指令如此重要? 我曾经也对所谓的"Prompt工程"嗤之以鼻,觉得那玩意儿与其说是工程学,不如说是"跳大神"。 什么"我给你100美元小费"、“我奶奶等着这个救命”、“你必须100%准确否则就完蛋”,这些小伎俩,顶多算是利用了模型某个阶段的局部漏洞,一阵风就过去了,根本上不了台面。 后来我才恍然大悟:现代的LLM,就像一个能力极强但有点"一根筋"的新兵,它不需要你那些花里胡哨的"PUA话术",它真正需要的是一份清晰、详尽、毫无矛盾的作战指令。 最佳实践建议 别再耍小聪明了,老老实实地去读读Anthropic或者Google官方的Prompt最佳实践文档。我们的经验是,把指令写得像一份给新手的工具说明书一样,直接、具体。比如,我们让Claude生成ast-grep规则时,就是把怎么用这个工具的细节掰开了、揉碎了喂给它,效果出奇的好。 一个小技巧是,你可以先让那些具备深度研究能力的LLM(比如Deep Research版的模型)帮你起草一份"圣旨"初稿。虽然还需要人工打磨,但作为起点,它已经相当扎实了。 记住,LLM是耿直的"指令跟随者",问题往往不在它,而在我们指令的模棱两可。 第二诫:别一口气喂成胖子,给AI的"记忆"减减肥 上下文工程的重要性 好,现在你有了一份完美的"圣旨"。但新的问题又来了,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谈"上下文工程(Context Engineering)“而不是"提示词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"? 因为AI的"记忆”(上下文)是有限的,而且非常宝贵。 你给它的上下文太长,它就会"注意力涣散",记不住重点,就像一个听了半小时报告就开始打瞌睡的学生。这不仅会导致性能下降,还会让你的成本和延迟飙升。 上下文管理策略 我们的原则是:一开始只给最核心的"地图",然后给它一个"望远镜"(工具),让它自己去探索细节。 举个例子,我们不会把整个项目的代码一股脑塞给它,而是先给它一个项目文件列表,再给它一个read_file的工具,让它在需要时自己去读取相关文件的内容。当然,如果我们明确知道某个文件至关重要,也会提前把内容放在上下文里。 另外,那些在反馈循环中产生的日志和信息,会像滚雪球一样撑爆上下文。用一些简单的"上下文压缩"工具,能自动帮AI的"记忆"减负。把不同的信息模块化、封装起来,只给Agent当前任务绝对需要的信息,这比面向对象编程里的封装重要一百倍。 第三诫:打造一套"傻瓜式"工具箱,而不是一堆"专家级"手术刀 AI Agent工具设计原则 AI Agent的超能力,源于"调用工具"。LLM的大脑,加上一套好用的工具,再配合基础的控制流程,一个合格的Agent才算诞生。 给Agent设计工具,比给人类设计API还难。 因为人类开发者会察言观色、会读文档、会自己找歪路子。但AI Agent不行,它就是那个最"聪明"也最"爱钻空子"的实习生。你设计的工具集里但凡有一点漏洞或歧义,它就一定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搞砸。 工具设计最佳实践 好的工具集,通常颗粒度相似,参数少而精,且类型严格。它们功能专注,经过千锤百炼。你就想象成,你在给一个虽然聪明但极易分心的初级开发者提供API,你敢有一丝马虎吗? 大多数软件工程Agent的核心工具都不到10个,比如read_file, write_file, edit_file这些,每个工具的参数也就1到3个。保持工具的"幂等性"(即多次调用和一次调用的结果相同)非常重要,能避免很多状态管理的噩梦。 第四诫:给他一个"演员",再配一个"严厉的导演" Actor-Critic模式的应用 一个优秀的Agent系统,是LLM的创造力与传统软件的严谨性完美结合的产物。我们发现,类似"演员-评论家(Actor-Critic)“的双轨模式非常有效。 我们让"演员”(LLM)尽情发挥创造力,去编写代码、创建文件。然后,让"评论家"(一个严格的自动化系统)来评估它的"表演"是否合格。 这个"评论家"手握一堆硬指标:代码能不能编译通过?单元测试能不能跑通?类型检查和Linter有没有报警?这些都是铁面无私的"纪律委员"。 反馈循环的重要性 这也是为什么软件工程领域被AI Agent颠覆得最彻底的原因——它的反馈循环太高效了!编译器、测试、Linter这些现成的"评论家",能毫不留情地筛掉所有不合格的"表演",这使得模型在训练阶段和应用阶段都能获得极速的成长。 这个思路可以应用到任何领域。比如,一个旅游Agent规划的航班,你得先验证航班是否存在;一个记账Agent提交的报表,如果不符合复式记账原则,那它就是废品。 这个反馈循环,就是Agent的"护栏"和"纠错机制"。当它搞砸了,有时可以提醒它"喂,你上次的方案因为某某原因不行,再改改",有时则需要果断放弃,让它推倒重来。 第五诫:让AI自己"写检查",效率高到离谱 元认知循环的力量 当你有了基础的Agent和反馈循环,迭代和改进就开始了。错误分析,永远是AI/ML工程的基石。 但问题是,Agent太能干了!你可以轻松地启动几十个Agent,让它们并行处理任务,然后产生堆积如山的日志。光靠人力去复盘,无异于大海捞针。 所以,一个简单的"元认知循环"就显得异常强大: 建立一个基线版本的Agent。 让它去跑任务,收集大量的轨迹和日志。 用另一个LLM(向Gemini的1M上下文致敬!)去分析这些日志。 根据LLM的分析洞察,改进你的基线版本。 这个过程,就像是让AI自己开"总结会",自己"写检查"。它往往能帮你发现那些你做梦也想不到的系统盲点,比如工具的缺失或上下文管理的问题。 ...

January 27, 2025 · 1 min · 91 words · 梦兽编程